2025年4月1日,澳門科技大學特邀國際知名機械工程專家孫喬教授(加拿大工程院院士)以“女性在工程領域的發展”爲主題發表演講,我校榮幸地作為支持單位,除派出校本部和英才校部共47位學生參加之外,蔡世篪和陳思宇同學同時作為本次活動的司儀,他們流利的英語和出色的表現,得到了高度讚賞,現場參與者還有來自本澳多所英文學校的學生。作爲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系首届僅有的6名女生之一,孫教授結合自身經歷與科研成果,呼籲打破工程領域的性別刻板印象,幷强調跨學科合作對解决社會難題的重要性。
從性別失衡到工程使命
孫教授以一張畢業班合影開場——照片中女性身影寥寥,直觀呈現工程領域長期存在的性別失衡。她坦言,傳統觀念常將工程與“男性專屬”“高强度競爭”等標簽捆綁,但工程師的核心價值在于“將科學轉化爲解决方案”。從交通信號燈設計(兼顧色盲群體需求)到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研發,她以實例證明工程師需兼具創造力、批判思維與社會責任感,“工程不僅是技術,更是對人類需求的深刻洞察”。
振動研究中的跨界突破
孫教授深耕機械振動領域數十年,其團隊開發的隔振系統助力納米級顯微鏡實現原子級觀測,而基于振動能量回收的便携充電裝置則展現了工程技術的普惠性。她更將振動分析拓展至醫療領域,通過監測睡眠呼吸聲波輔助診斷睡眠窒息症,减少侵入性檢查。“工程師的視角不應被學科邊界限制,社會難題需要跨領域協作”,她援引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,强調工程創新必須與政策、醫療、教育等多領域聯動。
打破性別迷思,構建多元未來
孫教授以數據駁斥“男性更擅長理工科”的偏見:研究顯示,同齡女生數理成績與男生相當,但自我評價普遍偏低。她指出,教育系統中女性在物理等高階課程中的流失率更高,直接導致工程專業女性比例受限。此外,她以汽車安全測試忽視女性體型導致傷亡率差异爲例,警示缺乏多元視角的工程設計可能引發嚴重後果。“團隊中女性成員越多,整體效能越高——這不是口號,是斯坦福研究的結論”,她呼籲社會營造更包容的環境,鼓勵女性突破自我設限。
講座尾聲,孫教授現場與同學就多個話題展開交流,我校同學積極提問,汲取孫教授在科研路上的寶貴經驗。此次活動不僅展現了一位女性科學家的專業洞見,也通過大手拉小手的方式,讓學生走上專業的舞台擔任司儀工作,並現場與專家親切互動,沉浸式體驗高等教育的學術氛圍。